兩會在即!來自中核集團的代表委員有話說
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將于2023年3月5日召開;全國政協十四屆一次會議將于2023年3月4日召開。
來自中核集團的3名全國人大代表和5名全國政協委員將參加此次全國兩會。
中核集團
兩會代表委員都有誰?
中核集團8位全國兩會代表委員將圍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認真履職盡責,結合碳達峰碳中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高質量發展、“走出去”等關系國計民生的熱點話題,積極為核工業做強做優做大、國家改革發展建言獻策。
以下就中核集團全國兩會代表委員部分提案議案進行摘編報道↓↓↓
01
關于設立國家“核科學日”的建議
核工業是高科技戰略產業,是國家安全重要基石。習近平總書記在核工業創建60周年之際作出重要批示,確立了核工業發展新的指導思想,為新時期核工業的改革發展指明了方向,開啟了核工業發展的新時代。我國核領域要切實擔負起支撐國家戰略的歷史責任,服務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需要在全社會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和輿論氛圍,設立國家“核科學日”是獲取社會公眾支持與認可的重要途徑,有助于進一步推動我國核事業高質量發展。
設立國家“核科學日”,將有利于繼承和發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增強中華民族凝聚力、向心力和創造力;有利于推動我國科技強國建設,提升國際影響力;有利于為核事業發展創造良好的輿論氛圍和社會環境。
1958年9月27日,“一堆一器”移交生產揭幕典禮隆重舉行,開啟了我國原子能事業的新紀元。建議將每年的9月27日設立為國家“核科學日”,并以設立“核科學日”為起點,普及核能知識,銘記核工業創業初心,以奮進之姿永葆強核報國之志,以躬身之為鍛造成事之功,共擔祖國核事業這項光榮使命,共圓核強國這個宏偉夢想。
02
關于提高核能“走出去”競爭力的建議
核能國際合作是提升國際影響力的重器與抓手。《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正式生效、“一帶一路”倡議穩步推進等形勢也為我國核電“走出去”帶來重大機遇。當前,我國亟需加強頂層協調,將推動核能“走出去”上升為國家戰略,打造核能國際合作的中國模式,構建與核大國地位相匹配的新格局。
目前,我國核電發展水平已經進入世界第一方陣,從技術研發、設計建造、裝備制造、運行管理到技術服務,已具備全產業鏈“走出去”的能力和條件。我國已向國際市場出口了15個核電機組和研究裝置,“華龍一號”海外首堆巴基斯坦卡拉奇2號機組 (K-2)于2021年5月20日商業運行。2021年12月20日,石島灣高溫氣冷堆示范工程首次并網成功,標志著我國成為 世界少數幾個掌握第四代核能技術的國家之一。2022年2月,我國成功簽訂了“華龍一號”阿根廷核電項目總包合同。我國核電技術水平和綜合實力已具備與核電強國同臺競技的實力。
建議拓寬核電項目投融資渠道,加大財稅、金融保險政策支持力度,對核電“走出去”給予一定優惠,以滿足構建新的全球能源治理體系的迫切需求。
03

關于布局建設
快中子高通量研究堆的建議
快中子高通量研究堆是先進研究堆的“特種部隊”,是開展先進核能研發、同位素生產、先進反應堆核燃料與材料輻照考驗和基礎科學研究的高性能、綜合性頂尖設施平臺,是世界核大國搶占科技競爭制高點的制勝利器。經過四十多年的發展,我國在鈉冷快中子研究堆的設計、建造和運行方面具備了扎實的技術基礎,也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啟動建設快中子高通量研究堆已具備很好的基礎。
目前,我國用于研發先進核能的快中子高通量研究堆數量、性能不滿足要求。盡快啟動建設一座多功能高通量快中子研究堆,不僅具有開展先進核能研發迫切的現實需要,而且具有長遠的戰略意義。將成為大幅縮短先進核燃料與材料研發周期的有效途徑,成為補齊我國核科研條件短板、提升基礎研究能力的核心支撐。
建議開展快中子高通量研究堆建設,同時推進新建的研究堆面向全社會開放共享,構建我國核領域科技研發的開放協同機制,助推我國核工業創新引領發展。
04
關于在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
行動中加強鈾礦地質工作的建議
鈾礦資源是核能發展的物質基礎。隨著核能發展加快推進,對保障我國天然鈾供應鏈安全穩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有必要在新一輪找礦突破戰略行動中加大鈾礦地質工作投入,保障核工業“糧食”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首先,鈾礦作為我國礦產資源中重要的戰略礦產,其組織實施也要有專業化隊伍進行支撐。在上一輪找礦行動中,中國核工業地質局起到了國家隊主力軍的“中流砥柱”作用。建議將中國核工業地質局作為鈾礦找礦主導單位,發揮其完整核地勘工作體系優勢,聯合中國地質調查局、屬地化核地勘隊伍、石油、煤炭等單位,建立“小核心,大協作”的模式,統籌謀劃、一體推進,全國“一盤棋”系統部署我國鈾礦地質工作。
此外,建議盡快提高國內鈾礦資源勘查開發及資源儲備能力,統籌各渠道經費,多向發力增加對國內鈾礦勘查的資金支持,在找礦突破戰略行動專項中加大鈾礦基礎地質工作的投入。
05

關于因地制宜開展
高溫氣冷堆核能多用途利用的建議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積極安全有序發展核電。核能是我國能源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優化我國能源結構、保障能源安全、構建新型能源體系、助力實現“雙碳”目標具有重要作用。石化和化工行業作為基礎性產業,肩負著支撐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責任。當前,國家“雙碳”戰略縱深推進,發展并應用高溫氣冷堆技術是實現石化行業的綠色發展,服務國家產業結構升級和能源結構優化的必然選擇。
高溫氣冷堆具有固有安全性好、環境適應性強、系統簡單、綠色零碳、經濟性高等特點,是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實現能源綠色轉型的重要途徑,也是匹配石化生產需求的最佳配置。高溫氣冷堆與石化耦合可行且必要,利用核能供熱、供汽、供電替代煤炭消耗,是石化行業面臨保障穩定供應與清潔低碳轉型雙重挑戰下的優選方案。
建議加快高溫氣冷堆石化耦合與制氫示范項目落地及產業化推廣應用;同時適時啟動在一些清潔能源輸出省份的核能利用,以核電作為基荷電源,支撐可再生能源基地的電力輸出與消納。
06
關于盡快完善適應
供熱堆發展法規標準的建議
我國北方地區冬季供暖面積逐年增長。與傳統熱源相比,核能供暖可以顯著減少污染排放,且保障供熱的安全性,有效改善我國能源結構,對于保護環境、保護人民身體健康以及緩解燃煤運輸壓力等具有積極意義,對我國盡快實現“雙碳”目標具有重要意義。
“燕龍”泳池式低溫供熱堆是中核集團開發的一種安全經濟、綠色零碳的堆型。該堆具有安全性、環保性、經濟性和網管適配性等特點——理論上可以做到“零堆熔”適宜貼近城市建設為居民供熱;一座400MW熱功率泳池堆,可以為30多萬人口供暖,每年可替代32萬噸燃煤或1.6億立方米燃氣,減少霧霾、節能減排效果顯著;此外,其售熱電價基本與目前的燃煤取暖價格相當,不會增加人民群眾經濟負擔以及政府財政負擔。如果在大型城市,可以打造大型供熱基地,為大型城市提供穩定基礎熱源。
目前供熱堆在安全、環境、地質、水文等相關方面的法規標準體系尚不完善。建議加快制定適用于供熱堆的安全監管法規及相關標準體系,從選址、設計、審批、監管等方面完善法規標準體系。
07
關于大力支持我國
低濃鈾產品出口退稅的建議
低濃鈾產品作為核燃料產品的重要組成,是核能建設和發展的關鍵支撐。近年來,我國核電產業發展加速,帶動我國低濃鈾產品加工能力逐步提升,部分能力已躋身世界前列,具備了參與國際競爭的基本條件。為了有效應對全球核燃料市場格局的變化,提升我國低濃鈾產品國際競爭力,公平參與國際競爭,積極調整我國低濃鈾產品出口政策迫在眉睫。
世界上主要的低濃鈾產品供應國家或地區如歐洲、俄羅斯等普遍采取出口免稅或出口退稅等政策措施,鼓勵本國或本區域低濃鈾產品出口,促進本國產業發展。我國是當前繼俄、歐之后,第三個具備商業化全鏈條核燃產品加工能力的國家,為了我國低濃鈾產品“走出去”,調整相應政策,將有利于促進我國核燃料產業轉型升級和動態平衡核燃料供應體系構建,有利于增強我國核電“走出去”的競爭力和綜合保障力,有利于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核燃料產業發展新格局。
核燃料供應的穩定性和經濟性是我國自主品牌核電進入國際市場的重要保障。因此,建議國家出臺相關政策支持我國低濃鈾產品出口退稅,促進我國核電與核燃料共同“走出去”,形成密切聯系、相互支撐、共生共榮的有利局面。
來源:中核集團